中国体育彩票客服热线:95086 (8:30--20:30)
首页 > 文明创建 > 正文

他扎根深山守护极度濒危的“山野精灵”


2021-08-18 8:24:46   来源:浙江体彩网

  浙江北部,有一座龙王山,被称为“浙北最高峰”。连绵的大山里,藏着神秘的山野精灵——安吉小鲵。

  安吉小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,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,被称为两栖界的“大熊猫”。这个神秘的山野精灵,长时间来鲜为人知。而有一个人,却在山里守护了它们26年。他叫俞立鹏,是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,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“小鲵爸爸”。

俞立鹏

  20多年在山里守护,很多人觉得单调乏味,甚至寂寞。但是,俞立鹏却不以为然。聊起在保护区的工作和生活,他直言保护区就是他的“诗和远方”。保育安吉小鲵,让他见证了这个家族的成长壮大。

  发现小鲵就有“当爸爸”的责任感

  爽快地答应了采访,俞立鹏带着记者,驱车从安吉县城出发。历经1个小时的车程,半个小时的步行,我们到达了安吉小鲵的栖息地——海拔1350米的泥炭藓湿地千亩田。这是一片平坦且面积狭小的高山沼泽湿地。

  “现在能不能看到安吉小鲵?”记者提议进入千亩田湿地寻找,俞立鹏笑说,那是徒劳。与其他动物不同,每年12月至次年3月,安吉小鲵才会现身产卵,产完卵就离开了。“要是那几个月都见不到,其它时候就别提了。”

成体安吉小鲵受访者提供

  为了保护和研究安吉小鲵,俞立鹏会在繁殖期采集一些卵袋带回保育室,这也成了“小鲵爸爸”的主要任务。

  但这项任务并不容易。龙王山,每年都是浙江最早飘雪的地方之一,而安吉小鲵繁殖期恰是龙王山一年中最冷的时节。为了保护这些“宝贝”,俞立鹏穿上雨鞋,忍受着零下15℃的低温,每天到千亩田湿地巡查。甚至晚上,他还经常和护林员一起披上大棉袄去巡视。他扒开白雪与枯草,寻找一个个水坑,查看安吉小鲵的繁殖活动情况,发现有密集或受胁的卵袋会选择一些带回去保育。

  “挪开水坑上的冰,你会看到坑水碧绿碧绿,清澈见底,一对对螺旋状的卵袋沉在坑底,每对卵袋里面都安静地躺着约60-90个小卵粒。”俞立鹏打开手机翻出当年的一些照片给记者看,他说每一次发现卵袋,就有“当爸爸”的责任感,那是艰难的保护之路又有了喜人的结果。

  上世纪90年代,安吉小鲵才被专家发现。它是中国特有物种,2004年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十大极度濒危两栖动物。当时,安吉小鲵没有受到有效保护,对生活环境挑剔的它们,种群数量极少。全世界约70%的安吉小鲵,栖息在千亩田,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分析,种群数量也仅在600条左右。

  在千亩田旁,记者看到一处旧房,它的前身是临安农家乐。这里与临安交界,以前一到秋冬季或节假日时,就有许多游客和驴友来访。“许多游客和驴友进山,看到了安吉小鲵就当娃娃鱼来捕捉,有人甚至拿着网兜与水桶来捞卵袋。”那时,俞立鹏只要看到有人来,他就赶过去劝阻,理由是保护安吉小鲵物种及其栖息地。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,农家乐关门了,还设立了巡护点和警示牌。“2016年,我们还做了围栏,把千亩田外侧给围了起来。”

  让小鲵远离惊心动魄的童年噩梦

  2006年,俞立鹏开始人工培育安吉小鲵,但那时候,大家对这小家伙的习性一无所知,没有可以参考的历史资料,保育之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很快,俞立鹏发现了一个怪现象:带回来的卵袋保育出几十条“蝌蚪”(安吉小鲵幼体),最终只有两三条存活。

  “每天都会减少,它们到哪儿去了呢?”这引起俞立鹏团队的关注,“我们通过白天晚上不定时地观察,惊奇地发现,安吉小鲵种群之间存在相互捕杀的情况。”

  原来,安吉小鲵极度濒危,在于它们要经历一个噩梦般的童年。“安吉小鲵选择在冬季繁殖对它来说有利也有弊,这个季节天敌少了,但食物供给也相对很缺乏,造成种群之间‘蝌蚪’大吃小的现象。”经过观测,每个卵袋内一般有60-90个受精卵,早孵化出来的“蝌蚪”成长快一些,会吃掉晚孵化出来的“小蝌蚪”,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足5%。

亚成体安吉小鲵

  阻止蝌蚪互相残杀,成了俞立鹏团队要解决的头等难题。在俞立鹏团队的研究下,隔离似乎是安吉小鲵人工保育的新路子。

  在一处由旧的护林房改造成的保育室内,有个大玻璃缸,里面用筛网隔成了300个25厘米长,12厘米宽的小格子。“我们让小鲵住单间,可以有效阻止它们互食,而且筛网不影响水的流动和小鲵进食。”俞立鹏回忆,数量多的时候有1000多条,单间不够用,他们就使用一次性塑料饭盒,把小鲵隔离出来。

  但某一天发生了意外:有几十条小鲵突然从饭盒里消失。

  俞立鹏百思不得其解。后来在室内安装了红外线视频装置,进行监控,这才找出了真相。由于放在地上的饭盒没有盖盖子,给了老鼠机会。“这只老鼠每天挨个盒子去看,把小鲵给吃了。”培育了1个多月,就因为自己对于小鲵天敌的疏忽,几十条小鲵的损失,让俞立鹏既心痛又自责,“尽量让小鲵待在玻璃缸里,也把老鼠能够进入保育室的通道全部封堵,才杜绝了天敌捕食它们的机会。”

  陪伴少年小鲵长大成年

  走出噩梦般的童年,安吉小鲵逐渐长出四肢,开始走向岸上生活。

  “之前一直对安吉小鲵进行人工繁殖,但亚成体放归野外后,成活率极低。”俞立鹏介绍,人工繁殖过程中,给幼体喂的是人工饲料,幼体变态成亚成体放归大自然后,很难适应大自然环境和食物结构而死亡。

  参考了很多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,一个新的想法在他心里萌生:是不是可以在室内建立一个与野外相似的野生环境?

  建立仿生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这需要经过大量的统计、测量以及数据分析。俞立鹏团队整天泡在野外,不仅人工统计环境数据,还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采取了栖息地环境因子监测,野外种群监测等综合分析措施。他们在室内建立起了温度、湿度都与野外保持相似的人工模拟生境池,以及符合野外生存的喂养方式。“这样既方便保护,又能让我们更好地观测安吉小鲵从少年到成年的生活习性。”经过长期观察,俞立鹏慢慢地摸到了安吉小鲵的脾气——不爱活动。

俞立鹏清楚模拟野外生境池内的杂草

  “可能胆子比较小,也有可能很懒,它们经常躲在泥炭藓下的腐殖质层中,这样或许可以减少天敌对它们的注意,伺机而动。”来到人工模拟生境池旁,俞立鹏就不停地清理杂草,“要把空间清理干净,杂草长太快,不利于我看‘孩子’。”

  为了给安吉小鲵的生存创造更多条件,他还对安吉小鲵的栖息地进行适度的干预。通过对雨水囤积的天然水坑进行人工改造,扩大水域面积,创造更多适合安吉小鲵生长繁殖的环境。

  “如果没有自己的活动痕迹,安吉小鲵是不会来活动的。”俞立鹏多年前做过一个试验,在千亩田内挖了一个人工水坑,但是监测发现,安吉小鲵在8年里都没有踏足过这个水坑。“8年时间,这个人工挖的水坑跟自然水坑慢慢融合了,安吉小鲵才‘勇敢’地到人工水坑里活动。”他很开心,因为当安吉小鲵接受了新的繁殖水坑,就代表他们对安吉小鲵的保育工作又进了一步。

  从2010年以来,保护区坚持把人工保育的亚成体安吉小鲵放归自然。如今,已经有1000余条返回希望的田野,在那里长大,成年。根据每一年的野外监测,安吉小鲵的存活率从20多年前的不足5%提高到现在的70%。而安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,也给了安吉小鲵繁衍和发展的机遇。俞立鹏也把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了安吉小鲵,还时不时的在朋友圈“晒娃”。

俞立鹏(左一)与护林员交流

  在这片绿林环绕的深山中,俞立鹏和他的团队坚持守护着这些山野精灵。他说,不论气候和环境怎样变化,他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,保护安吉小鲵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的生存和发展。

热点新闻
最新资讯